关于收复新疆的历史功绩查询配资平台,人们通常会想到晚清名将左宗棠。这位铁血著称的军事家曾力排众议,以抬棺出征的壮烈姿态,成功收复了被阿古柏侵占的新疆全境。然而鲜为人知的是,在左宗棠青年时期,新疆地区就曾发生过一次重大危机。当时叛军攻陷了南疆多座重要城池,甚至建立了割据政权。在这场危机中,清朝一位被称为福将的将领率军西征,以雷霆之势收复失地。这位战功赫赫却鲜为人知的将领,就是杨遇春。
一、传奇福将的崛起之路
杨遇春,字时斋,四川崇庆(今崇州市)人氏。他的人生轨迹颇具传奇色彩——早年潜心研读经史子集,后因家道中落而弃文从武。乾隆四十四年(1779年),这位文武双全的才子在武举考试中脱颖而出,随后进入总督府任职。两年后,当朝重臣福康安出任四川总督,慧眼识珠的他对杨遇春青眼有加。此后杨遇春追随福康安南征北战,先后参与平定甘肃石峰堡起义、台湾林爽文之乱以及廓尔喀(今尼泊尔)战役,凭借赫赫战功一路晋升至守备要职。
在平定苗疆叛乱时,杨遇春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。他仅率领四十名精锐深入敌后,以智取胜招降千余叛军。在永绥之围中,他率部浴血奋战,被乾隆帝亲赐劲勇巴图鲁的荣誉称号。此后他指挥若定,在战场上所向披靡,成功解救被围困的额勒登保部队。观战的福康安当场破格提拔他为参将。在平定白莲教起义期间,杨遇春更是屡建奇功,最终官至提督,获封一等男爵。据史料记载,他身经大小数百战,皆冲锋陷阵,身先士卒,却从未受过丝毫伤害,嘉庆帝因此亲赐福将美誉。
展开剩余64%二、西域风云再起
道光帝即位后,这位功勋卓著的老将再获殊荣,被加封为太子少保,赐戴象征至高荣誉的双眼花翎。道光五年(1825年),年近古稀的杨遇春奉命署理陕甘总督要职。就在此时,遥远的西域边陲再起波澜。原来乾隆年间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后,大和卓的后裔逃亡至浩罕汗国(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),数十年来一直在暗中积蓄力量,伺机反扑。
道光六年(1826年)盛夏六月,大和卓之孙张格尔率众突袭喀什噶尔(今喀什)城北六十里的阿尔图什(今阿图什)。虽然初次进犯被清军击退,但在浩罕汗国的全力支持下,张格尔卷土重来,以迅雷之势攻陷喀什噶尔城。叛军势如破竹,接连占领英吉沙尔、叶尔羌及和阗等南疆重镇。张格尔自立为苏丹后,野心勃勃地继续东进,派重兵围攻阿克苏,西域局势岌岌可危。
三、老将再展雄风
道光帝接到紧急军报后,立即作出战略部署:任命大学士长龄为扬威将军,杨遇春为参赞大臣,集结精锐部队于阿克苏准备反攻。时年已六十八岁的杨遇春接到圣旨后,即刻率领五千陕甘劲旅日夜兼程赶赴哈密。在随后的战役中,这位老将展现出惊人的军事才能,先后在洋阿尔巴特、沙布都尔、阿瓦巴特等地连战连捷,歼灭叛军数万之众。在决定性的浑河之战中,杨遇春巧妙利用沙尘暴天气掩护,以少胜多,一举击溃叛军主力。
收复喀什噶尔后,杨遇春乘胜追击,相继收复英吉沙尔、叶尔羌、和阗等失地。道光七年,他指挥的部队成功擒获叛军首领张格尔。凯旋回朝后,道光帝亲自接见,赐予紫缰殊荣,实授陕甘总督,并命人将其画像悬挂于紫光阁功臣之列。道光十年(1830年),张格尔之兄玉素普再犯边疆,又被杨遇春率军击溃。道光十七年(1837年),这位为清朝立下汗马功劳的老将军以七十八岁高龄辞世,获谥忠武,其传奇一生就此画上圆满句号。
发布于:天津市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