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日警情通报揭开了谜底:网传的 “红姐”并非猜测中的 “红大爷”按日配资炒股,而是一位38岁的“男性”假扮女性。并指出网传的“与1691名男性发生亲密行为并拍下约会视频”不实,目前因涉嫌传播淫秽物品罪被江宁警方依法刑事拘留。
作为性教育科普工作者,很多议题值得我们关注:
1,男性的安全性行为和性传播感染的预防意识。
2,性/别多元,性别刻板印象及性偏好的科普知识。
3,性法律,性交易以及网络性安全的风险盲区。
以上每一项都直指我们性教育中的薄弱环节。
本文想透过“阿红”事件(吃瓜),或许能看到一些男性身上未被言说的褶皱(拓展认知视角和意识的边界)。
说明:性交易以及传播偷拍视频获利构成违法犯罪,请依法处理。本文并非为男人开罪,旨在分析科普男性性心理,无不良导向。
一,男人的性压抑更强烈!
在性的问题上,男人比女性更容易感到自己被压抑,一项关于大学生“性压抑”状况的调查显示:男性被调查者中有67.22%表示感到性压抑,而女性被调查者中仅有35.90%表示有此感受。
一位在我看来年轻、帅气男性曾经和我说:“我很期待又害怕和女性亲密接触,怕自己不能满足对方,会被嫌弃。”
传统观念要求男人\"主动强势又厉害\",但现实中许多人对性表现出焦虑(如对早泄、尺寸担忧),选择回避;
男人在亲密关系中也有很多需求,却因\"男儿有泪不轻弹\"难以倾诉;职场压力导致他们没有精力去处理亲密关系,部分人转向隐蔽的色情消费或擦边服务释放欲望。
一生要强的男人何处释放自己的需要?有需要其实就是一个人脆弱的开始,最强大的男人是没有性需要的,他是每日读书,学习,工作,健身,他甚至是戒色的。
有需要的男人都是脆弱的,没有办法健康的释放或者压抑自己的性需要就是当代男人的困局。
因为男人从小一生要强,但导致男人的平均寿命比女性要短,一个直接或者根本的原因是对自己脆弱无力的抵抗。看男人还是最懂男人,在“红先生”这里,男人不需要逞强,不要伪装自己,他可以暴露自己需要,也不用担心时间,没有任何负担,因为“红先生”不需要取悦。
性教育缺失,性别刻板印象会让男人的这种压抑循环加剧——他们既被期待成为性主导者,强者又找不到暴露自己脆弱,展现真实的情感支持出口。
被压抑的性欲和性需要,在没有良好的情感能力与安全健康的释放途径,在积压之后,以直接丑陋的方式呈现在众人面前。
这大概是“红先生”有市场的其中原因之一吧。
二、男人容易工具化身体、情欲和性。
所谓“性”工具化就是指,将性行为视为实现非性本质目标(如权力彰显、情感控制、社会地位、情感宣泄等)的手段,而非以情感联结或自然愉悦为核心。
显然和“红先生”发生性关系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“情欲宣泄”。
一些观赏过网上流传的“红先生”作品的朋友惊呼:为什么发现了对方是男的还要继续;天啊,他们居然还互吃薯条,她还给她洗水果.......人们对此不解,只能调侃“来都来了”或者“洞性恋”。
人类的性别、性倾向并非非黑即白。性学家金赛的研究表明,人类性吸引力存在光谱式分布,即使自认“直男”的个体,也可能在特定情境下感受到被同性所吸引。
除了性倾向的多元性,在“红先生”事件中,我们更能看见“性别”的多元性:“阿红”是一位扮成女性的“生理男性”,而这些来和他发生亲密接触的男性中,不少人是冲着阿红“女性身份”而去的。
那么如何理解“直男”的选择呢?最简单直接的理解就是:身体,情感,欲望,性的工具化。
在性欲上头,精虫上脑的状态下,工具化解决他们的需要时最简单高效的方式,他们更关注关注快感本身而非对象性别,宣泄的快感,打破禁忌,突破的快感,宣泄的意味都在这场工具化的狂欢中找到了影子。
这是这些男人找“红先生”的第二个原因。
·三、男人更需要简单直接轻松的关系。
网上流传的一张图片让我格外留意:一个男人拎着西瓜走进 “阿红” 家。这个寻常的举动,却透着不寻常的信号 ——拎着水果上门,更像熟人之间的拜访,而非陌生人的临时邀约。
那只西瓜仿佛成了某种情感链接的载体,悄悄诉说着超越简单交易的关系温度。
虽然男人容易工具化性欲和情感,但男人首先是人,人是关系动物,依然是需要情感链接的。
这让我想到,许多人与红叔产生交集,或许并非单纯追求生理刺激。就像那位拎着西瓜的男士,他在这段关系里寻求的,可能是其他亲密关系中难以获得的东西:也许是卸下 “必须强大” 的面具后,那份被全然接纳的松弛感;也许是不用掩饰脆弱、可以自在流露情绪的空间。
为什么选择他?简单,轻松,直接....当然人性的黑暗的,也许,这些去找“红先生”的男人并没有想到事情会今天这样的地步。
不过,这件事也顺带击碎了 “女性必须柔美才会让关系和谐” 的固有偏见。长久以来,社会总给亲密关系套上 “女性要柔美、男性要强势” 的模板,仿佛偏离这个框架就难以维系。
但红叔的例子恰恰说明,有的男人需要的可能并不一定就是单一外表上的美,还可能有能否精准触达自己的需求。
图:僧粉交友群
我们群里不少学员调侃:“红先生怎么吃得比我还好?”这句玩笑背后藏着真相 —— 他或许没有传统意义上的 “柔美”,却用自己的方式满足了那些男性在其他关系里得不到的东西。
这些东西,可能是不用伪装的轻松对话,不用顾虑 “失了男子气” 的情绪宣泄,或是对 “被照顾” 的隐秘渴望。
这些需求无关性别标签,只关乎人性本真。当我们放下 “女性必须怎样”“男性必须如何” 的执念,才能看见亲密关系的核心:不是符合外界期待,而是两个人在互动中都能舒展地做自己。
在男人和女人的世界,如果我们都有很多“应该”“必须”,大家就都会很累,关系没办法简单,轻松,愉快。
成年人的生活里,满是期待与包袱需要去迎合。回到亲密关系中,连做真实、简单的自己都成了奢望。既然如此,倒不如用更简单直接的方式,去获得些能让人松快的关系 ,起码能短暂逃离那些沉重的 “必须”,喘口气 。
如果两性互动中,我们看不透这一点,把亲密关系变得复杂,什么灵魂伴侣,什么同频共振,总是在追求“高质量的亲密关系”反而适得其反。
简单点,相处的方式简单点。
讲到这里,特别需要说明本文不是为这些男人寻找合理化的理由,而是让我们在吃瓜的时候,也能透过事件本身重新审视男人:这个压抑又冲动,这个脆弱又要强,这个想要又无法具体描述的物种。
波伏娃说:女人不是一种性别,而是一种处境。
我在想:在这场“红先生”和他的男人的故事中“男人”也变成了一种处境。
做了38年的男人,我也是30岁之后发现我18岁的时候就性压抑,当然我没有压抑到“变态”,我只是误入了性知识的海洋;我在26岁的时候研究成人用品的时候,就发现男人更容易工具化身体和性欲,他们没有女性的情感细腻,工具是他们最得心应手的部分。我现在越来越贴近自己和男人的时候,我发现男人对情感的需求一点都不比女性弱,他们只是要的更委婉,更简单,他们太脆弱太无力,以至于无法表达,无法言说那些细腻的部分。
在这场“红先生”和他的男人的故事中每一个人都是“受害者”。或说在“性教育缺失,性别刻板印象根深蒂固,没有健康安全负责任的性意识,缺乏性法治与性文明”的社会中,我们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“受害者”。
华林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